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:我知道抱怨不好,可是,改不了。我知道学习可以提升自己,但是,学不下去。我知道积极心态可以使人快乐,然而,就是开心不起来。

 

许多问题不是无解,而是知而未行。如何做到知行合一?本文为你提供一些方法,帮助你从“我知道”走向“我行动”。


混沌创新评论专栏出品
笑对职场


王阳明提出“心即理”,意思是一切事物的“理”都存在于自己的心灵深处,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。” 每个人的本性当中,原本就具有圣人之道,而我们却总在向外寻找张弛,忘了本有家珍。让我们先将时间穿梭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朝,看看王阳明的故事,或许会得到些许启示。 


01

王阳明是如何提出并做到知行合一的?


王阳明12岁的时候,开始进入书馆读书。在书馆里,他对老师说:“只有读书做圣贤,才是人生头等大事。”至此,他一生所有行为、所有理念都是在追求圣人之道。尽管在过程中,遭遇了无数坎坷。 王阳明15岁时,离家出走,考察明朝北部边境“居庸三关”,并独自研习兵法,练习骑射。在他16岁这一年,明朝发生以刘通、石龙为首的流民暴动,轰动京师。此时王阳明觉得,该是践行圣人之道的时候了。于是,他将自己关在房间内,给皇帝写了个奏折,结合自己在“居庸三关”考察的实际情况,为克敌制胜献计献策。


此举却遭到父亲训斥,认为他不知天高地厚。由此,王阳明“弃笔从戎”践行圣人之道的初次实践失败了。 早年,他对朱熹的理论深信不疑,认为有因必有果,只有“格物”才能“致知”,也就是获得天理。


16岁时,他就开始格竹子——在一片竹林中,以超出常人的毅力,盯着竹子一看就是七天七夜,以图格出个天理来,但事与愿违,反而导致积劳成疾。 王阳明不禁对友人感慨道:“看来这圣人是做不得的啊!格一物都如此艰难,要格尽天下事事物物,我们哪里有那么大的力量呢?” 由此,“格竹子”践行圣人之道的实践再次失败。他更加彷徨郁闷,不知路在何方。 22岁的时候,他参加会试失败,所幸并没有自怨自艾,一蹶不振。而是另辟蹊径,开始精研辞章之学。他与北京当地著名文学家寄情于青山绿水之间,吟诗作对,挥毫泼墨,并在老家余姚组织龙泉诗社,每天沉迷作诗,无法自拔。他发誓要通过诗歌,开启求圣之旅。然而,王阳明后来感到“做诗人”与“做圣人”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,于是作罢。 由此,以“辞章”践行圣人之道实践也宣告失败。 31岁时,王阳明为了调养身体在会稽山修习“导引之术”,即道教的吐纳养生之法。同时,他对佛教也兴趣盎然。但他在道家的“修炼之术”与佛家的“出世之道”中,没有遇到高人指点迷津,依旧与圣人之道擦肩而过。 在兵法、理学、辞章、仙道等求索过程中,都是只达到“我知道”而“我无法践行”的层面,那么,到底该怎样做呢? 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当时只道是寻常。”王阳明最终还是通过坚守儒家所推崇的“仁义之道”,历尽重重磨难,在龙场石棺中悟出通往 “圣人之道”的途径——知行合一。 32岁之后,他将自已定于儒学,以“立志”为根本,挖掘生命意义。


但是,古往今来,仁义忠贞之士往往遭遇命运的考验,从司马迁为李陵申冤遭到宫刑,到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,王阳明也没有逃脱宿命,因反对重用太监刘瑾,解救戴铣、薄彦徽等正义官员而冒死上书,遭遇廷杖四十。 其实,官位仅为“正六品”的王阳明本可以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。但是,王阳明是要做圣人的。也就是走正道、弘正气。当他意识到这件事是正义的时候,便义无反顾,“心底无私天地宽”。 “廷杖四十”作为王阳明圣人意识苏醒的开端,血腥又深沉。 在阴森恐怖的锦衣卫大狱中,他虽身陷囹圄,却为狱友讲述圣人之学,就像监牢外那束清冷而又真挚的月光,照进众人心灵。锦衣卫大牢六个月的生活不是苦难日子的终结,被贬至贵州龙场才是对他最终的判决。 龙场位于贵州山区,交通不便,少数民族聚集,语言不通,物质贫乏,王阳明只能居住在潮湿阴冷的山洞中,亲自劈柴火、煮饭、打水,甚至还要照顾生病的随从。但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,他依然能泰然处之。 他为自己打造了一口“石头的棺材”,躺在里面苦苦思索,不舍昼夜,凝心静气。终于,在一个平常的深夜,他感到心中的光明与浩瀚宇宙融为一体,物我两忘,此时,已经忘记自己身处龙场,内心的豁然开朗让他无比喜悦,这就是著名的“龙场悟道”。 | 贵州龙场遗址:修文阳明洞


王阳明悟出了什么道理呢?知行合一。 “知”指认识、良知、意识;“行”指举止、行为、作为。“知”与“行”应着力并做,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知行同步。如陆游所言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王阳明开始践行知行合一,变“我知道”为“我行动”。 他帮助当地苗族人摆脱传统“刀耕火种”,传授现代耕种方法;教当地人打土坯,用木头建造房屋。另外,修建“龙冈书院”,“何陋轩”,“君子亭”开始讲学授课,不仅当地土著受益匪浅,就连贵州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毛科也深受感染,甚至有很多旧友不远万里,从北京前来聆听教诲。 要做到“知行合一”,必须践行以下几点:


1. 不动于气,禅定于心。从王阳明挫折传奇的经历中,可以看到心念的力量一直帮助他不断克制情绪,用积极入世之心应对世间磨难。


2. 固守正气,光明磊落。王阳明虽几经浮沉,却坚守善良,颠沛流离处之绰然。


3. 广读经典,厚积薄发。虽然兵法、理学、辞章、仙道都没有使他“开悟”,但是这些书籍却帮助他不断试错、摸索,终于找到方法,实现初心。


4. 根植生活,学以致用。所谓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社会实践永远是学习、生活和工作的源泉和灵感来源。 那么,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对职场中人有什么帮助呢?


  

02

知行合一,从行动开始


总听到一些朋友抱怨“工作太累了,不想干了”,“好想让生活快乐一点,工作开心一点”,“不想留在北上广深打拼,想回老家过安逸的生活”。其实经常抱怨的人也会发现,工作并没有因为抱怨而变好,反而影响效率,倍增烦恼。 也有些人说,看了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,觉得想通了,没过几分钟,又抑郁了,陷入“想不通——看鸡汤——貌似想通——又进牛角尖”的死循环。 这都是你“知道”但“没有行动”的结果。如何行动? 行动1:“道”在寻常中,关键在于如何“用心”


在职场中,我们可以将马斯洛需求和王阳明语录结合起来,带着目的去工作。  在职业生涯初期,人要“立志用功”,阅读大量专业技能的书籍,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。这时候,工作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。 通过不断打磨专业技能,你帮助公司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,业务能力显著提升,领导和同事对你已经认可,这时候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处于安全区,满足了你的安全需求。 若要升职,除了自身过硬的本领,还需要软技能,比如人际沟通技能。


于是,你进入了职业生涯第三阶段,社会需求。你会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,积极调整与人物、事物打交道的态度与方式,也意识到“什么时间,说什么话,办什么事”,同时你也有了自己认可的同事,彼此之间少了职场的尔虞我诈,多了惺惺相惜,正所谓“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”。这时候,工作伙伴至关重要。 当人被满足了尊重需求,内心会充满平和,工作和个人融为一体,即使遇到挫折,仍可以享受工作本身的乐趣,“心无外物”。最终,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实践有机融合,就做到了“知行合一”。 当我们真正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时,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原动力。它会指引我们在日常环境中,怎样用心,怎样工作,怎样生活,怎样处事待人接物。


行动2:从“心外求法”转向“心内求法”


24岁的王阳明在第二次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,发榜时很多人嚎啕大哭,王阳明却说,“你们都以落第为耻,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。” 王阳明的所作所为都是以追求“圣人之道”为核心,圣人洞若观火,从客观环境出发,用内心坚定的目标指导行动,所谓 “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”。不动是内心的笃定,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,是由主观的自我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,及时调整行为与策略。 反观我们的心,不时产生妄念——考试不好伤心,工作不顺伤心,感情挫败伤心,满口“为什么老王家的小王学习一般,相貌平平,却可以找个高薪、低压力的工作”。其实这是潜意识在作怪,潜意识里羡慕别人不劳而获,希望自己也可以不劳而获,这是一种对自我极度不自信的表现。 妄念过多,就很难集中注意力,高效工作,试想当你的神经高度专注于一件事时,你哪里有时间烦恼呢? 我们所看到的世界,并不是真实的世界,而是被妄念加工过的世界,往往偏离了事实真相。 这时候的你,就像一张白纸,把所有主观的东西呈现给别人看,这不免会让别人抓住我们的把柄,攻其不备。就像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,用的就是“攻心计”。


宁王不能审时度势,被妄念冲昏了头脑,膨胀得把欲望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,招兵买马、买通官员、驱除异己,他的一切行动都很透明,就差白字黑字写在脸上“本王要造反了”。这时候,王阳明只需“随机而动”,虚虚实实,攻其不备。 例如王阳明采用反间计,假借“提督两广军务都御史杨旦”之名写了一封密信,透露了杨旦正在江西执行秘密任务,朝廷早已知道朱宸濠谋反,杨旦是为了里应外合假装“服从”朱宸濠的。 写好密信后,王阳明拿给雷济看。


雷济笑着说:“写的煞有介事,但恐怕朱宸濠未必肯信。”


王阳明说:“他不肯信,但心里会不会起疑,因而在行动上有所迟疑呢?”


雷济答道:“心中起疑,肯定是避免不了的!”


王阳明说:“我不要他信,却只要他疑;只要他心中一疑,他就大势已去!” 这就是“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”的真谛,成大事者,应具有不管外界风云变幻,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,这是一种笃定后的沉稳。 有一些人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会焦虑,这背后有两种原因,一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担心失败而焦虑,二是因为准备好了却担心表现不好而焦虑。 对于准备不好的人,不妨以“事已至此,不如随缘”的心态:准备不好却表现的极好其实是赚了,准备不好、表现不好也是实力真实体现。 对于准备好的人,不妨以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的心态,即使今天没有如你所愿,要相信最好的永远留在最后,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摆脱狭隘与偏执,使目标朝着更正确的轨道运行,这便是自我修心与自我行动的协调统一。  
当工作和生活遇到瓶颈的时候,我们要把向外界不断攀缘之心,转而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答案或突破口。 你可以放下一切,就坐在座位上闭眼冥想五分、十分钟,把工作的来龙去脉,可能的走向和你想要的结果延伸去想,如果触发灵感,就去行动。 行动3:惟一、惟精是捷径


王阳明曾说,“惟一是惟精主意,惟精是惟一功夫,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(惟一是良知本体,惟精是修炼的功夫,做人除了心有良知还要行有功夫)。” 纵观他的一生,以求“圣人之道”为惟一,以“致良知,事上炼”为惟精,在步入仕途、平定叛乱、立院讲学等事上,无不将良知发挥到极致。


遇事炼心,在朱宸濠叛乱时,原本王阳明已将其生擒,但是武宗皇帝令他释放,由其亲自“擒获”以满足虚荣心。面对这样复杂甚至有些滑稽的形势,王阳明审时度势,选择急流勇退、告病还家,创立阳明书院。这就是在复杂环境中,审时度势,理性判断,将“致良知”发扬光大。 高手都是认准目标,一孔着力,锲而不舍,将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,从而成就非凡的自我,同时给他人带来利益。  这些人为什么可以做到日复一日,不厌其烦?因为热爱。不光是热爱工作,还包括热爱生活,因为工作从某种意义来说,也是为了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。 所以,在职场中,一定要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事情,将所有努力聚焦于这件事,并坚信这件事一定会推动你的人生扶摇直上。不要只在意金钱,金钱只能带给你短期的愉悦,而不能带给你长期的幸福感。你只管好好工作,好好做人,让金钱追着你跑。
 

03

结语


有些人也许会好奇,王阳明一生做到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却被朝廷不断打压,如果他生在一个重用他的朝代,会不会做出更大的成就?会也不会。他会成为一名好官,两袖清风、造福一方,但是他不会成为王阳明,不会被传颂千古。因为遇事炼心,越是困难时,越是修心处。 在困难中超越自我的人,会激发更大的潜能,无敌的不是外在的强大,而是内心的笃定,任外界翻云覆雨巨浪滔天,我心坚不可摧湛如明镜。正如王阳明自己所言:“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团圆永无缺。”



关于我们:

怀才当遇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,是一家以“大数据技术”和“人力资本”为核心驱动的企业人才供应链建设服务商”,立足华中,服务全国。10000+大中型企业选择、800+专业顾问、30+全国分支机构。主营业务为企业管理咨询服务、人才供应链服务、职场明星经纪服务、资源整合服务和行业研究。

如需了解更多可拨打咨询热线   400-666-4846


[副本]仕道金略客户开发海报1.jpg



造就人才 成就企业

看不清?点击更换 立即预约 立即重置